D10-11(23◆★◆■★、24号),继续服用米诺环素■★■◆。体温一直正常,咳嗽有痰,但不剧烈。
我推测大概率被孩子传染■■■◆■,建议妈妈测序,这样还有助于确定孩子这次肺炎的病原体。结果显示:
D5(18号)★★◆,38■★■■◆.5℃,咳嗽加重■★■◆◆◆。区医院就医◆◆■■◆■,胸片显示左肺斑片状阴影(如下)。医生建议静脉输注阿奇霉素■★★,家长不接受★★■■■◆。
最后,特别感谢家长同意分享这个让人深思的案例★★■◆。如果这是一场戏,那就由衷感谢家长邀请我参与演出。
剧情进展到此,似乎可以终场谢幕了。但11月2号复诊时◆■★■,妈妈告诉我,她本人从10月30号起也出现发热◆★★、咳嗽和咽痛症状。
D6(19号),38◆◆★■.5℃■★★◆。儿童专科医院呼吸科就诊。医生怀疑支原体肺炎,取样测肺炎支原体核酸和耐药基因(3天后出结果),先经验性口服米诺环素。让先吃一周■◆◆,再复诊■★◆◆★。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几部舞台悬疑剧中★◆,最受追捧的应该是《捕鼠器》,接下来是《无人生还》和《原告证人》。不过◆◆★■,《意外来客》才是我的最爱。
D13(26号)上午,儿童专科医院呼吸科复诊(另一医生)◆◆■◆。复查胸片◆■◆■■,仍然显示左肺斑片状阴影。医生要求住院,做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并且强调早做早好。
病情(剧情)进展到此,没有波折,甚至非常顺利■★■■■◆,因为这个小朋友没有绕弯路(直接吃了米诺环素,而且预期效果明确)。
因为我取样的位置是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测序结果仅仅反映这两处的病原体状态。
第一次看后意犹未尽◆■★■,一直期待再演■★★★◆★。时隔7年终于重排,又去看了一场。只不过,知道了结局,就没了当初的意外。
第二天,我把这个病例放在卓正上海诊所的儿科医生群里■★,听听其他医生的看法。
28号,家长把26号的影像传给我■★。对比了一下◆◆◆■,其实26号胸片的炎症范围有缩小◆★◆■。
我不认为他存在必须住院的指征■◆■◆◆★。就孩子的所有表现看,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在充分沟通后◆★,家长接受我的方案◆■:
家长没有提供当天外院的胸片影像(医院系统故障)★◆,只是口头告诉我26号的胸片和18号的差不多(估计也是医生告诉家长的)。
问题是★◆★◆◆★,19号就诊的呼吸科医生当时并未告诉家长,如果结果阴性该怎么办◆◆。(估计没有料到会是阴性,因为孩子的表现太像支原体肺炎)
D12(25号),孩子仅仅少许痰咳,在服用6整天之后,家长停止服用米诺环素(比原计划早停了一天)■■■◆★★。
让演员评价自己的表演,不妥■■◆;让演员评价自己的同行,似乎更不合适★★■■◆■。这个棘手工作就交给客观公正不站队的AI吧。我把病史内容翻译成英文★★★,让ChatGPT去总结■★。
预约留言中的时间线比较清晰,但有个关键信息是在诊所内提供的(22号肺炎支原体核酸:阴性)◆◆★。概括后的病史如下★◆★■■:
我只提供了病史★◆◆、体检特点■★◆◆■★、外院胸片(10.18)■★,没有贴出我的处理方案(担心影响其他医生的判断)◆★■◆■。
我喜欢看话剧★◆◆■。话剧的情节多会反转。精彩的反转肯定是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让观众回味无穷。
也就是GPT认为10.26复诊的呼吸科医生建议“住院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属于“标准建议◆★”。对这个点评,我不认可。
尽管上呼吸道样本中发现的耐药肺炎支原体不能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高级别依据,但综合患儿的症状◆★、胸片特征以及对米诺环素的治疗反应,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不符合鼻病毒肺炎★■■◆◆◆;也不符合肺炎链球菌肺炎(没有严重细菌感染状态、两次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值和比例都是正常)。
在10月26日的复诊中,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样本采集于10月19日),当时尚不知患儿感染了耐大环内酯类的肺炎支原体(这一结果直到10月28日通过高通量测序才被发现)。
尽管这些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但让我放心的是■◆■★★◆:孩子在诊所非常活跃,没有呼吸费力和急促,氧饱和度正常◆◆■★。
这个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孩子本次是耐药支原体肺炎。而且,母子症状相隔近两周■◆,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的特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家长不能接受为何病情明显好转■◆★,还得住院;不是支原体★◆★◆,又是哪种病原体感染?必须做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吗?
10月26日◆◆◆★■,呼吸科医生建议患儿住院★★★,并尽快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这属于标准医学建议吗?
我敢保证,如果患儿面诊的是我们诊所的其他医生,也会是类似的处理。因为我们的理念相同■★。
在这场演出中■◆,我一分钱药没开,赚了两次诊费,做了两次测序和拍了一次胸片,提供了多次随访和电话交流。
你看,擅长话术的GPT仍然站在各方角度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在患儿病情改善的情况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做法。
一幕话剧精彩与否★■★★■◆,要看各方点评★■★。这个案例★★◆◆■,我认为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反思。
因为上个月,一位快7岁的肺炎患儿的诊治经过就如剧情般反转。最终靶向测序捕捉到病原体的一丝痕迹,避免了一次侵袭性操作。回顾整个过程,就如看了场《意外来客》,让人不禁叹息。
接下来选择什么抗生素?(因为肺炎支原体核酸阴性)是否住院?做不做支气管镜?
我想,即使没有接受读片培训的读者,也可以把11月2号的胸片和10月18号★◆★■◆、26号的胸片做一对比■★◆■■,看看有何差异◆■。
直到最后5分钟,你终于知道Ta的到来其实是精心策划的意外。有人评论,这是克里斯蒂所有作品中最让人感到悲伤的一部■◆★。一点不假,当意外来客说明来由时,身边的观众多唏嘘不已★◆◆★。
复诊时家长和我都很想知道,没做支气管镜,孩子左肺那一大片炎症吸收的如何■★?
样本出现的肺炎链球菌,考虑定植;鼻病毒可能是两次(10.18和19)就医过程中获得(也可能在学校感染)■◆★■◆■。